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
百年書香 開智慧

         放大字型圖示 放小字型圖示 列印圖示


 在現代知識流通迅速、國民教育制度行之有年的時代,學習這件事變得唾手可得,但在古時,想讀書可不是件輕鬆事,且自古以來「萬般皆下品,唯有讀書高。」的風氣盛行,讀書成為許多人想要翻轉階級的最佳途徑,書院也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產生,走進書院,猶如穿梭時光,和舊時的紅牆磚瓦一起品嚐百年書香。
 
民間義學 神話傳說添趣味
明新書院位於南投縣集集鎮的永昌國小內,也是集集鎮居民每年祭孔的地方,和藍田書院、登瀛書院、正心書院並列為南投四大書院。相傳清光緒年以前,先民將主神文昌帝君、至聖先師神牌奉祀於集集,在一次神明出巡的日子,當隊伍到了竹山鎮後埔仔,經過草潭時發現潭中有巨獸作怪,文昌帝君顯靈伏妖,之後先民為感念文昌帝君就倡議蓋廟,此說法雖不可考,但也為明新書院增添幾分傳說的趣味。
 
關於明新書院的建立,可追溯到清朝光緒初年,集集堡由於開鑿中央山脈及樟腦業大興的影響,街肆繁昌,人文跡象頓呈活躍,於是士紳乃倡議組織(濟濟社),並建明新書院於柴橋頭庄,於落成時立「掌握文衡」匾額為記。當時名為書院其實是義學,由粵儒陳國安執教,到了日據時期將書院土地撥交集集公學校,以書院充作教室,「書院」和「義學」的區別在於,「書院」為準備科舉的預備學校,「義學」則以收容貧困學童為主,教授內容也僅止於啟蒙,與專門研討理學,學習經史詞章,以及應付科舉考試的「書院」是不同的。
 
臺灣光復後,成立永昌國民學校,部分廟地劃為建校用地,拆除入口、圍牆,成為書院、學校並存之樣貌,直到民國七十四年,內政部將明新書院指定為縣定古蹟,並進行修護工程,皆依古貌建材,保留簡樸古風之格局,也恢復書院往日風采。民國八十八年,因九二一大地震造成部分結構受損,地震後搭起臨時鐵皮屋安置明新書院奉祀的神明,經過整建修復後,為目前看到的書院規模與外觀,整修後書院的正殿架構上的雕刻裝飾等,皆保留極為完整,依舊能透過建築一窺古時風貌。
 
庇佑學子 儒學宏願永流傳
明新書院建築坐東朝西,為三開間、單進二護龍的傳統閩南式三合院建築,分正殿、拜廊、過水、兩側廂房,廂房又合繞圍成一小天井,廟埕的一角還設有一座惜字亭。正殿的樑柱上有豐富的字畫與彩繪,正殿上方懸掛「掌握文衡」、「立我蒸民」、「奎壁聯輝」等古匾;殿內主祀文昌帝君,配祀有魁斗星君、制字聖人、紫陽夫子、至聖先師孔夫子神位,其旁過水間供奉地藏王菩薩及開廟恩主等神位,各地要參加考試的學子都會來這裡祈求文昌帝君保佑,並於考試順利錄取後回來答謝,而正殿旁的牆面上,掛滿著各地學子錄取的紅色榜單與答謝狀,即能看出明新書院香火鼎盛的繁景。
 
有別於一般書院大部分有獨立的文祠供奉神祇,與講堂分立,並依「左學右廟」、「前殿後閣」的規制興建,明新書院為講堂與祭祀空間合併,正殿空間除了祭祀也兼具講學之功能,正殿的壁體為日本時代的紅磚,柱珠則為飽滿的圓鼓狀,表面沒有任何圖案,只刻畫出簡單的線條,簡潔而古樸。在前埕設有一座照壁,以麒麟做裝飾,麒麟腳踏葫蘆及筆,代表福氣和文運,四角的蝙蝠則代表賜福之意象。此外,明新書院左側廂房,目前除了做為書庫,也擺設許多農村民俗文物,例如:牛車、車輪、水缸、石臼等,三合院的書院建築在百年時光的洗禮下,顯得格外的古意盎然。為使民眾能夠更體現書院的歷史意義,書院裡特別設置「漂書箱」,透過分享與互動,讓到此一遊的民眾也能一嚐在此讀書的閒適與風雅。
 
此外,明新書院還有一項相當特別的活動─「開竅啟智」儀式,每年逢國中會考前舉辦,由乩生扶鸞請求文昌帝君為考生啟智開竅,儀式中將供奉青蔥、菜頭、粽子及芹菜,寓意學子聰明、好彩頭、包中狀元、勤學勵志等象徵意義,每年開竅啟智活動日都吸引各路考生及一般民眾前來,祈求文昌帝君護佑順利金榜題名。
 
踏訪書院的每一處,不論是神龕、懸匾、門廳、側廊,均有對聯彰顯明新書院傳承儒學宗師的宏願,近年來也結合節慶祭典辦民俗釆風、文化祭等活動,提升明新書院的藝文功能,進一步帶動地方產業與觀光,讓集集小鎮裡這間人文薈萃的書院,繼續流傳百年書香。
(點閱次數:509)